【新华解读】银行间评级机构转型契合发展需求 信评指引打造新时代债市“守门人”

最新信息

【新华解读】银行间评级机构转型契合发展需求 信评指引打造新时代债市“守门人”
2024-03-11 21:04:00
近年来,在监管自律改革引导下,评级机构尽职履责、不断优化评级技术体系,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依法合规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质量验证机制,切实提升评级质量和投资者服务水平。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债券市场的深入发展,市场参与各方对信用评级的风险揭示及预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信用评级业迈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日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全面梳理整合评级业务自律规则,细化评级行业监管规范的操作标准,公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信息披露指引》(以下简称《评级业务指引》和《评级信息披露指引》),并配套修订注册文件表格体系中评级相关信息披露要求,指引将自6月1日起施行。
  业内人士认为,相关指引的更新和修订,有利于加强转型时期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自律管理效果,持续规范信用评级业务,引导评级机构提高执业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尤其是有利于推动评级机构专注于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建设、回归业务本源,更好地发挥信用评级缓解信息不对称、揭示信用风险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促进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业务指引债券覆盖范围有所扩大强化评级作业规范性“细节”要求
  整体来看,《评级业务指引》明确了评级行业展业基本原则、流程和作业规范,重点强调评级独立性和机构内控管理,并简化操作细节要求,引导评级机构个性化创新发展,以投资者为导向、评级质量为核心开展市场竞争。
  《评级信息披露指引》则进一步规范了评级信息的披露内容和频率,要求评级机构定期披露评级质量检验结果,强化市场监督和约束。同时,为配套指引落地实施,交易商协会发布过渡期通知,明确新旧规则间的衔接安排,以及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文件中的评级信息披露要求。
  多位评级机构人士向新华财经分享了《评级业务指引》值得关注的多方面更新内容。
  一是业务指引债券覆盖范围有所扩大。中诚信国际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对新华财经解释称,此前交易商协会相关规定主要聚焦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而《评级业务指引》将范围扩展至银行间市场债券,除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外,还包括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境外机构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
  二是完善评级机构展业原则。前述研究员表示,《评级业务指引》明确“信用评级机构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和审慎的原则”,新增“审慎”这一原则,强调评级机构应勤勉尽责。同时着重指出评级机构应遵循一致性原则和独立开展业务,维护信用评级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三是鼓励双评级、多评级应用。交易商协会在2013年发布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即鼓励推行双评级制度,本次交易商协会进一步提出“鼓励发行人选择两家及以上信用评级机构提供评级服务,鼓励投资者投资、交易具有多评级的银行间市场债券,引导扩大投资人委托评级适用范围,发挥双评级、多评级以及不同模式评级的交叉验证作用”。
  四是强化评级作业规范性要求。《评级业务指引》进一步优化信用评级程序及业务规范,细化尽职调查、利益冲突审查、跟踪监测、内控管理等环节要求,同时丰富终止评级的场景,规范评级行为。另外,还强调做好业务档案保存工作,将违约的评级对象业务档案保存时间要求从5年提高至10年。
  中证鹏元合规总监邹明安对新华财经提及,结合相关司法实践,《评级业务指引》明确了“信用评级机构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对其他专业机构出具专业意见的内容,可以合理信赖,履行普通注意义务”;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评级项目利益冲突审查人员的范围,即应当接受审查的人员包括评级项目组成员、审核人员、信用评审委员等参与评级作业的人员;此外,完善了终止评级和评级业务档案保管期限等相关规定。
  五是继续推动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评级业务指引》更注重信用评级业务的质量管理,要求评级机构建立并使用有区分度的信用评级体系,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定期对评级方法模型和评级结果进行验证,促进评级机构提高评级质量。
  六是深化信息披露要求。《评级业务指引》进一步深化信息披露要求,明确信息披露原则、信息披露内容、披露要求等方面内容,更加强调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和客观性,禁止使用祝贺性、广告性、恭维性或诋毁性语句,并进一步细化和扩大应披露信息的信息范围,推进评级机构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以提高信息透明度。
  而将《评级信息披露指引》拆解来看,邹明安对新华财经指出了三方面的变化:一是扩大了适用的评级对象,即由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大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各类证券,包括但不限于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境外机构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二是强化了信用评级质量检验报告等评级业务专项信息的披露要求;三是在第九条中规定了企业资产支持证券信用评级结果的特定披露要求。
  谈及业务指引带来的影响,联合资信对新华财经表示,“在当前取消强制评级、机构业务量大幅下滑,以及机构间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两则业务指引的发布有助于规范评级行业发展,提高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压实评级机构‘看门人’责任,为评级行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邹明安也表示,“两则业务指引引导行业机构进一步强化评级独立性和机构内控管理,同时,引导行业机构个性化创新发展,以投资者为导向、评级质量为核心开展市场竞争。”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指出,“近年来信用评级主管监管部门及自律组织高度重视评级行业发展,出台一系列制度规则,推动评级行业制度框架更加明晰,为评级行业发展指明方向。本次交易商协会优化业务指引,延续了一直以来的监管思路,围绕评级生态优化、评级质量和区分度提升、评级独立性一致性等,从多个维度加强监管指导力度以推进评级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优化后的业务规则更加贴合现阶段评级业务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有利于推动评级行业的规范化运行和长期健康发展。”
  “严监管”与“市场化”齐头并进评级行业转型发展或将提速
  随着债券市场违约风险逐步释放,债市投资者结构愈加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市场对高质量、有区分度的评级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为推动评级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监管部门近年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化评级业务规范性和专业性要求;同时,通过取消强制评级要求,推动评级行业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
  早在2019年,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统一评级行业监管后,人民银行于2020年组织了一次对评级行业的大范围合规检查,检查力度及深入程度前所未有。2021年,人民银行又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从加强评级方法体系建设、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信息披露等方面对信用评级机构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强调优化评级生态,严格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督管理。
  最近的行业运行数据也印证了监管效果的不断显现。
  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当季,15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3171只,同比增加21.82%,环比上升10.80%。
  从业务发展情况来看,截至2023年9月30日,存续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主体共计4817家。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含企业债)发行人分别为2917家和4054家。从主体级别分布看,AA级占比分别为30.75%和44.84%;AA+级及以上发行人占比分别为67.19%和46.13%;无主体评级占比分别为1.37%和2.96%。
  据悉,《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施行以来,信用评级机构有序在评级报告中披露个体信用状况和外部支持。
  截至2023年9月30日,已披露4557家,占比94.6%。个体信用状况分布于aaa级至c级,主要集中在aaa级至a级6档,占比92.07%,环比上涨约6个百分点;级别中枢aa-级,占比20.54%。外部支持提升档数最高9档,主要集中在0-5档,占比97.23%。
  此外,从定期跟踪评级角度来看,行业信披及时性整体较好,保持较高的按期披露率。截至2023年9月30日,根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银行间市场8家开展评级作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4884只债务融资工具、2382家发行人开展2023年度定期跟踪评级,按期披露率为99.97%,同比增长0.12个百分点。评级机构加强信用风险跟踪监测,共披露不定期跟踪评级报告390份,涉及320家发行人。
  不过,由于取消强制评级政策的深入落实,评级机构面临着不小的转型压力。
  联合资信相关负责人对新华财经表示,“在此背景下,评级行业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回归服务投资者本源。评级机构的竞争重心从发行人转向投资人,纷纷加快市场化转型,积极开拓风险管理、证券估值、指数、数据、模型、绿色金融等非评级业务,非评级业务快速壮大,逐步由附属性的增值服务转变为独立的利润增长点。可以说,非评级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标志着评级机构市场化转型步伐的加快。”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也对新华财经指出,“无评级债券的逐渐增多,体现了债券外部评级依赖程度明显下降,评级业务在短期内受到一定冲击,存量业务的收缩使得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评级机构在业务收入、市场份额以及评级技术革新等方面面临一定压力。不过,随着监管部门鼓励双评级、多评级,有望为评级市场业务带来增量,适度缓解评级市场收缩压力,同时不同评级机构结果的交叉验证有望促进声誉机制发挥作用,推动评级市场良性竞争。”
  “评级机构业务类型逐步向多元化转型,投资者服务能力提升。在评级主业之外,评级机构也积极开展非评业务,拓展评级行业业务多元性。”前述研究员解释称,一方面,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领域,评级机构积极开展绿色/ESG评级、评估认证等服务,立足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经验和优势,构建评价体系、开展进行绿色评估认证,帮助投资者剖析碳排放水平,避免“漂绿”风险。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投资者服务,坚持以投资者服务为本,聚焦于综合化、平台化、定制化的服务特质,创新业务产品和业务理念,积极推动对外交流合作,着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孟庆斌则对新华财经表示,行业的发展还可以充分发挥投资人付费评级机构在评级标准合理性、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对评级行业监管进行‘量体裁衣’。同时,还应进一步打通投资人付费评级公共产品“供给、采购、应用”的核心关键环节,引入政府付费机制购买级别“公共品”,发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作用,从根源上解决投资者付费评级“搭便车”难题,使投资者付费评级探索成果惠及全市场,有效引导信用评级行业良性发展,持续提升债券市场风险防控水平。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新华解读】银行间评级机构转型契合发展需求 信评指引打造新时代债市“守门人”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