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四大路径

最新信息

评论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四大路径
2024-01-24 08:59:00
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1月23日,国新办举行2023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在介绍2024年“三农”工作重点时表示,要全链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做精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民未来美好生活的源泉与基础。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一词是首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这是立足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我国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以及“三农”事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的。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建设的引领,对带增收、促就业作用明显。笔者认为,要从“优”“特”“加”和“融”着手。
  首先要做好“优”的品质。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甚至是唯一目标就是实现产出最大化,这当然与我们的现实国情密切相关,保障14多亿人吃得饱、吃得好是最紧迫的任务。随着科技创新持续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国内稳产保供确定性不断增强,粮食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基本上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牛羊禽肉、牛奶、水产品全面增产,蔬菜水果供应充足。数量有了保障,质量提升就有了基础,有能力也有基础按照“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即“需要什么生产什么”的理念,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品质,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优质农产品比重。做优农产品品质,除了在“产出来”方面发力,还要在“管出来”方面用力,通过大数据全程监管,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其次,要做好“特”的内涵。狭义上,我们理解的“土特产”是指某地特有或特别著名的产品。但由于很多产品的适种性较强,很少有产品只能在个别区域种植,即使是荔枝这样的热带水果,从海南到广东、广西,甚至四川都有种植,遑论水稻、肉牛、肉羊、苹果等这样的常见农产品,种养范围就更大了。那么广义的“土特产”内涵更为丰富、范畴更为广阔。既然较大区域范围都能种养,“特”的属性就需格外强化,不仅产品自身质量要好,甚至也蕴含着属地的人文特征、民族属性。所以,乡村产业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习俗延续的媒介,实现乡村产业与地方传统文化交辉相映,充分展示人与自然相融共处的和谐之美,展现出生产者淳朴、善良的品格,是产品品质的生动再现。
  此外,还要做好“加”的延伸。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其衔接工农,领域覆盖面广、产业关联度高、增长势头快,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2:1,已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好、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农产品加工业而言,除了要提高附加值,还要关注两个维度,一方面,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向农业、农村和农户聚集,把加工企业车间建在主产区“田间地头”,让主产区从中受益,分享现代产业的增值红利;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离不开工商资本,但不能仅仅是工商资本,否则就唱成独角戏了,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一定要让当地老百姓从中受益,让农民成为产业经济的主角。
  最后,要做好“融”的秘诀。现代产业经济发展越来越体现集群化、融合化的特征,而非单一产业、单独区域的个体发展,所以要拓展乡村产业的增值空间,要做到融为一体。从横向看,是各种生产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配置效率,特别是通过科技创新、数据支撑拓展生产函数的外延边界。从纵向看,是一二三产业之间通过对接,实现农工服互补,发展综合种养一体化模式、专业精深加工模式、三产融合模式,让原字号农产品增值增效,围绕主导产业带动包装、运储、金融等服务业,在一产内部、二产三产之间发展成紧密的要素产品交换和主体合作关系,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只有横向和纵向的融合,才能实现要素资源最有效配置,才能把农业生产融入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向产业化转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评论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四大路径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