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榆林方案”

最新信息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榆林方案”
2023-06-21 22:31:00
2021年,国家层面将治沙问题纳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则强调,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近日,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场纪念活动在榆林举行,数百位防沙治沙专家齐聚,探讨与分享全球防治荒漠化的经验及成果。
  荒漠化治理是世界难题,而中国治理荒漠化的实践,榆林治沙可谓浓墨重彩的一笔,70年治沙的经验和实践,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了榆林智慧和方案。
  榆林,这座向来以能源出名的城市,这次因为治沙站而备受瞩目。
  毛乌素变绿洲
  在蒙语中,“毛乌素”意为“不好的水”“寸草不生之地”;而黄河流域陕西段处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腹地,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域。
  身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除了丰富能源外,黄沙漫天是多数人眼中的刻板印象。
  1950年以来,榆林开始治沙造林,几代人接力挺进沙漠、压沙造林,创造了中国治沙史上毛乌素沙地变绿洲的“榆林奇迹”。
  石光银与荒沙抗争了大半辈子,在他的带领下,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
  治沙女英雄牛玉琴和丈夫变卖家产,在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的情况下开始了人与沙的较量,如今70多岁依然每天站在植树造林的第一线。
  张应龙放弃北京外企高管工作回乡治沙,提出毛乌素沙地治理3个阶段——防沙治沙、护沙用沙、生态循环利用,为沙地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代表性治沙人物的故事中,能窥得榆林治沙群像的一隅,亦窥见榆林70年漫长艰苦治沙,坚持“北治沙、南治土”,逐渐探索出治沙造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949年至1965年治沙初期,榆林人民总结出引水拉沙、搭设障蔽、建淤地坝等治理措施,引种筛选驯化出樟子松、紫穗槐、沙打旺等树种和草种”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立荣向粉巷财经表示。
  1958年,榆林试验飞播造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榆林市组织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会战。1978年,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榆林被纳入重点建设区域,开启空间治理“绿色革命”。
  70年来,榆林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探索出植治、水治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兼顾,乔、灌、草相搭配的科学治理模式,总结出引水拉沙、引洪漫地、搭设沙障、前挡后拉、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等可复制的技术措施。
  十八大以来,榆林则接连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等治沙造林行动,奠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
  2019年,榆林市出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同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开启了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2020年,榆林启动“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用3年完成新造林及低效林提升改造50万亩;2021年,榆林再次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扩容“塞上森林城”覆盖范围。
  2022年,榆林建成生态振兴示范点20个、森林村庄50个、美丽乡村50个。
  如今,这座曾经饱受沙漠化危害的塞上名城,如今森林覆盖率已从0.9%提升到现今的36%,取得的沙化土地治理率高达93.24%。
  此前严重影响陕北人民生产生活的毛乌素沙地变为生态环境优良的绿洲,也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取得了功在当代的巨大成就。
  二次绿色“革命”
  榆林治沙不仅创造了黄沙变绿洲的生态奇迹,其生态治理目前已经走入了“浅绿”到“深绿”的新阶段,巨大的生态环境、社会民生、产业经济效益开始随之溢出。
  数据统计,榆林已经全市建成了16个城郊森林、生态公园和6个自然保护区,每年的沙尘天气数量更是由100多天下降到10天左右,人居环境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十几年前第一次来榆林的时候,只有一点绿覆盖在沙漠表面上,前年又来了一次,当时看到榆林不仅有草还有树,这次来发现比我前年来又绿了,不介绍的话,真以为到了一个江南城市。”三次来榆林的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对榆林的变化印象深刻。
  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也不断减少,“黄河水变清了”等感叹不时见诸报端,往年翻沙的河水如今渐渐澄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向好。
  同时,榆林治沙亦带动了绿色产业、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三位一体,推动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譬如,曾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已由过去“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主导产品为粮、油、肉、奶,榆林也摇身一变,成为陕西省马铃薯第一大市、“陕西新粮仓”和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
  公开显示,榆林各类经济林面积达到400多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特色农业。
  成片的农业、绿色产业不仅是治沙前沿一道高效能的防护体系,也给深入其中的“治沙人”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
  “生态保护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老百姓有优美的环境生活,还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张应龙也向粉巷财经坦言,“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人工林资源,然后把它的生物多样性整个生态循环利用搞上去,结合乡村振兴,把生态的服务功能转化为老百姓的收入功能。”
  “榆林这几年从成立到城外发展都是非常大的,治沙也就是治穷致富了,对乡村振兴起到很大的作用。”石光银则表示。
  粉巷财经注意到,随着治沙带了的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榆林治沙已然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亦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沿黄九省区,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的各项工作进入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在此背景下,榆林开启治沙的二次“绿色革命”,即未来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今年榆林政府工作报告中亦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榆林绿色由浅向深转变。
  现如今,“绿色低碳”“科学治沙”“二次绿色革命”这些关键词已然深入榆林城市肌理。
  陈存根向粉巷财经表示,“要结合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全面总结防沙治沙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推进新时代防沙治沙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贡献“榆林方案”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数据统计,全球现有荒漠化土地,包括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荒漠在内,面积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中国北部地区是荒漠化风险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地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防治荒漠化,自1996年成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后,在荒漠化治理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作为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榆林,70多的治沙实践很大程度上为中国荒漠化防治贡献了榆林智慧和榆林方案。
  榆林从1950开始防沙治沙,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创造了陕北沙地由黄变绿的奇迹,成为中国治沙历史性转变的缩影。
  首先是尊重自然规律,“荒漠自有一套生态系统,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是治沙及沙产业的精髓。”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表示。
  2021年两会期间,我国将一直强调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又将“沙”统筹纳入。
  粉巷财经注意到,事实上榆林荒漠化治理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规划、统筹施策、综合治理,针对沙区,丘陵沟壑区,盐碱滩地,无定河流域等不同地形和地貌,治理方式也是因地制宜,形成了集中连片推进、乔灌草结合、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等治理模式。
  其次,是科学治沙,中国治沙史实际上就是科技治沙史,科技治沙是中国贡献给世界荒漠化治理的智慧,榆林的科技治沙便是典型代表。
  榆林治沙坚持重视技术、科学治理。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陈存根,同时也是榆林防沙治沙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回忆道,早期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和植被恢复工作,就有原西北水保所、原陕西省治沙所等多个科研力量参与。
  “当年有一大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扎根沙区潜心研究探索流沙治理技术,总结推广当地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做成多个示范典型,再向社会普及推广最佳的防沙造林技术”陈存根告诉粉巷财经。
  如坚持适地适草适灌适树,创造了网格固沙、飞播治沙、机械治沙、樟子松套笼栽植,截干栽植、大苗深栽、乔灌草相搭,筑围档、阻风沙、保水土等措施,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效果好、可复制、能推广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荒漠化治理技术。
  粉巷财经在榆阳区沙地乔灌草高质量治理项目看到,基于科学的防沙治沙技术,原本的沙地已经被樟子松、乔灌草覆盖,一片绿意盎然,黄沙上的绿茵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
  70多年来,榆林政府官方层面,围绕一张治沙蓝图干到底,从未因主政官员变动而中断过,社会民间层面,则涌现出了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漆建忠等一批治沙榜样,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跟进,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荒漠化治理体系。
  “榆林治沙的奇迹成为榆林跨越式发展的宝贵财富,也为我国和世界其他同类型地区荒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治理智慧和发展模式。”陈存根表示。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榆林方案”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